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


居士文章专题部: 白话文| 浅释| 入门| 法师开示| 感应| 问答| 居士文章|

首页常用经咒学习: 回上一页



隋唐居士名家文集: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(贾曾)  

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 

  从此大文第二。明戒修。就中分三。一明戒。二明修。三明戒修果。此即第一。论云。今次应辨戒类福业事。颂曰。

  离犯戒及遮  名戒各有二
  非犯戒因坏  依治灭净等 

  释曰。身三口四。诸不善色。是名性罪。以性罪故。名为犯戒。言遮罪者。非时食等。离犯戒及遮。俱说名戒。各有二者。此戒各有表无表二也。下两句者。明戒四德。一非犯戒坏。离前犯戒也。二不为犯戒因坏。因者谓贪等烦恼也。三依治者。治谓四念住等。治前犯戒及彼因故。四依灭者。灭谓涅槃。回向涅槃。非胜生故(人天生也) 颂言净者。具上四德。戒名清净。与此相违。名不清净 等者。复有异说。戒净由五种因。一根本净。离恶根本也。二眷属净。离恶方便也。三非寻害。离恶觉也。四念构受。念受三宝也。五回向寂。求涅槃也。

  从此第二。明修类福。论云。已辨戒类。修类当辨。颂曰。

  等引善名修  极能熏心故 

  释曰。等引者定也。谓离沉掉。名之为等。引生功德。名之为引。此定地善。极能熏心。令成德类。故独名修。

  从此第三。明戒修果。就中一明戒修果。二明梵福量。具初戒修果者。论云。前辨施福能招大富。戒修二类所感云何。颂曰。

  戒修胜如次  感生天解脱 

  释曰。戒感生天。就胜为言。理实布施。亦感生天。不如戒也。修感解脱。就胜为言。理实持戒。亦感解脱。不如修也。

  从此第二。明梵福量。论云。经说四人。能生梵福。一为供养如来驮都(此云性。佛身体也)建率都婆于未曾处。二为供养四方僧伽。造寺施园。四事供养。三佛弟子。破已能和。四于有情。普修慈等。如是梵福其量云何。颂曰。

  感劫生天等  为一梵福量 

  释曰。先轨范师(或经部。或大众部。轨范师也)。作如是说。感一劫生天乐。为一梵福量。四十中劫。名为一劫。同梵辅天一劫寿故。故有伽陀言。有信正见。人修十胜行者。便为生梵福。感劫天乐故。十胜行者。于前四梵福上。更加六种。一为救母命舍自身命。二救父命舍自身命。三救如来命舍自身命。四于正法中出家。五教他出家。六未转*轮。能请转*轮。引此颂意。证知四梵福感劫天乐也。颂言等者。等取毗婆娑说。此言梵福量者。同前妙相业中一福量也。

  从此大文第三。明法施。论云。财施已说。法施云何。颂曰。

  法施谓如实  无染辨经等 

  释曰。说法无倒。称为如实。不求名利。是无染心。若能如实。以无染心。辨契经等。令生正解。名为法施。

  从此大文第八。明顺三分善。论云。前已别释三福业事。今释经中顺三分善。颂曰。

  顺福顺解脱  顺决择分三
  感爱果涅槃  圣道善如次 

  释曰。顺福分善者。谓感世间可爱果善。顺解脱分者。谓定能感涅槃果善。所造功德。回求涅槃者是也。此善生已。名为身中有涅槃法。若人闻说生死有过。涅槃有德。毛竖悲泣。当知此人已殖顺解脱分善也。如见得雨场有芽生。当知穴中先有种子。顺决择分善者。谓暖等四善根。此能感圣道。圣道名决择。感圣道故。名为顺也。

  从此第九。明书印等。论云。如世间说有书印算文数。此五自体云何。颂曰。

  诸如理所起  三业并能发
  如次为书印  算文数自体 

  释曰。诸如理所起者。正起书等之加行也。三业者。谓身语意业。并能发者。谓受等四蕴。能发前三业也。如次者。谓前三业等。如次为彼书印等体。为书印者。谓前身业。及彼能发。五蕴为体。书谓手书。印谓克印。并是身业。身业是色。及能发彼。受等四蕴。故通五蕴。此之五蕴。能成书印。故名书印。算文数自体者。算谓语算。文谓语字。故算及文。用前语业。及彼能发五蕴为体。数谓意思。思能计数。一十等数。故数用前意业。及能发四蕴为体。

  从此第十。明诸法异名。论云。今应略辨诸法异名。颂曰。

  善无漏名妙  染有罪覆劣
  善有为应习  解脱名无上 

  释曰。善无漏者。谓道谛及择灭也智者。称扬故。名为妙。染谓染法。此名有罪。所诃厌故。亦名有覆。覆圣道故。亦名为劣。极鄙下故 善有为法。名为应习。应可修习令增长故 问何故无为。不名应习。答无为无变。不可修习令增长故。又习为果。无为无果故。非应习解脱者。谓涅槃。是善是常。超一切法。故名无上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。

  释曰。贪等烦恼。名曰随眠。随逐有情。增昏滞故。故名随眠。此品广明。故名分别。就此品中分二。一明惑体。二明惑灭。就明惑体中分三。一明根本惑。二诸门分别。三杂明诸烦恼。就明根本惑中分五。一明增数。二明见修断。三明五见。四明四倒。五明七九慢。就第一明增数中分四。一明六随眠。二明七随眠。三明十随眠。四明九十八随眠。且初第一明六随眠者。论云。前言世间差别。皆由业生。业由随眠。方得生长。离随眠业。无感有能(标宗)。所以者何(征也)。随眠有几(问数)。颂曰。

  随眠诸有本  此差别有六
  谓贪嗔亦慢  无明见及疑 

  释曰。随眠诸有本者。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。业离此无感有能。诸有者。三有也 此略应知。差别有六。一贪。二贪嗔。三慢。四无明。五见。六疑。颂说亦言。非直嗔名贪嗔。意显慢等亦由贪力。于境随眠增。以一切惑生皆因贪力故。是故应言贪嗔贪慢乃至贪疑也。及声显六体各不同。

  从此第二。明七随眠。论云。若诸随眠。体唯有六。何缘经说有七随眠。颂曰。

  六由贪异七  有贪上二界
  于内门转故  为遮解脱想 

  释曰。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者。前六随眠。由贪异故。分成七种也。一欲贪。二有贪。故名贪异。谓欲界贪。名为欲贪。上二界贪。名为有贪。于内门转故者。释有贪名也。上二界贪。多分托内门转。少分缘外门转故。立有贪名内门者定也。贪缘定起。以内为门。名内门转。谓上二界。多起定贪故也。少分缘外门转者。谓彼亦缘色声味触法外境界也。为遮解脱想者。又由外道于上二界。起解脱想。佛为遮彼。立有贪名。显彼所缘非真解脱。此中自体立以有名。自体者。谓定及所依身也。谓彼有情。多贪等至(定也)及所依身。定之与身。名之为有。缘有起故。名为有贪。有之贪故。依主释也。义准欲界贪。名欲贪。贪着五欲外境界故。欲之贪故。亦依主释也。

  从此第三。明十随眠。论云。即上所说六种随眠。于本论中。复分为十。如何成十。颂曰。

  六由见异十  异谓有身见
  边执见邪见  见取戒禁取 

  释曰。前六随眠。由见异故。分成十种。五是见性。一有身见。二边执见。三邪见。四见取。五戒禁取余贪等五。非是见性。

  从此第四。明九十八。论云。又即前所说六种随眠。于本论中。说九十八。依何义说九十八耶。颂曰。

  六行部界异  故成九十八
  欲见苦等断  十七七八四
  谓如次具离  三二见见疑
  色无色除嗔  余等如欲说 

  释曰。初六句明欲界。后两句明上二界。六行部界异者。标也。行谓见行。谓六随眠。由见行异(行谓行解)。分别为十。即此十种部界不同。成九十八。部谓五部。谓见苦。见集。见灭。见道。修所断部。界谓欲色。无色。三界。欲见苦等断十七七八四者。此明欲界有三十六也。苦等等取余四部也。十谓见苦。有十随眠。七七谓见集。见灭。各七随眠。八谓道谛。有八随眠。四谓修道。有四随眠。谓如次具离三二见见疑者。释上数也。具者见苦具十也。离三见者。谓集灭各七。离身见。边见。戒禁取三也。离二见者。谓道谛有八。除身边二见也。离见疑者。谓修道四。除五见及疑也。故颂上见字。两度言之。一离三见。二离二见也。如是合成三十六种(苦下具十。集灭各七。二七十四。足前成二十四。并道八成三十二。加修道四故。成三十六也)。前三十二。名见所断。才见谛时。彼则断故 后修道四。名修所断。见四谛已后后时中。数数习道。时彼方断故 论云。此中何相见苦所断。乃至何相是修所断(问也。此中者。光法师解云。此十随眠中也。宝法师云。此论前文。将五见疑。配四谛竟。后言余贪等。四各通五部则有此问。故知此中。此贪等四中。宝解为善之也)。若缘见此所断为境。名见此所断余名修所断(解云。答也。光法师云。此有二意。一缘见此。为境。此者。此四谛也。谓五见疑。亲迷四谛。名缘见此也。二缘见此所断。为境所断是五见疑也。谓贪等四。非亲迷谛。但缘五见疑上起故。名缘见此所断也 此中意者。若五见疑。缘苦谛起。名见苦所断。乃至缘道谛起。名见道断。若贪等四。缘见苦所断五见疑为境。名见苦所断。乃至缘见道谛所断。三见疑为境。名见道谛断。不缘见此为境。及见此所断为境。名修所断。若依宝法师。解云。此贪等四。若缘见此所断为境。名见所断。不缘见此所断。为境名修所断也)。如是三十六中。见分十二。谓苦下五见。集灭各二见 道谛有三见。故成十二也。疑分为四。四谛各一也。余四各五。余贪等四。各通五部。四五二十也。兼前十二见及四疑故。欲界中有三十六。色无色。除嗔余等如欲说者。色无色界。于五部下。各除嗔恚。余与欲同。故色无色各三十一。两界合论成六十二。通前三十六。总计成九十八使。更加十缠。名一百八烦恼。

  从此第二。明见修断。论云。于此所断九十八中。前八十八。名见所断。忍所害故 后十随眠。名修所断。智所害故(总标)如是所说见修所断。为决定不(问也)。不尔(答也)。云何(征也)。颂曰。

  忍所害随眠  有顶唯见断
  余通见修断  智所害唯修 

  释曰。前三句明忍所害随眠。第四句明智所害随眠。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者。忍谓见道中。法类智忍也。前八十八。名忍所害随眠。于中有顶地摄。唯见所断。以有顶惑唯类智忍方能断故 余通见修断者。余八地中。忍所害随眠。通见修断。谓圣者断。唯见非修。法类智忍。如应断故(上七地。类忍断。欲界一地。法忍断也)。若异生断。唯修非见。数习世俗。智所断故 智所害唯修者。后十随眠。名智所害。唯修所断。以诸圣者。通用无漏世俗二智断故。若诸异生。唯世俗智。方能断故。

  从此第三。明五见。就中分二。一正明五见。二别释戒禁取。且正明五见者。论云。由行有殊。分见为五。名先已列。自体如何。颂曰。

  我我所断常  拨无劣谓胜
  非因道妄谓  是五见自体 

  释曰。前三句出体。第四句结成。我我所者。执我我所。名有身见也身即是有。故名有身。以五取蕴为体。缘于有身。执我我所。执即是见。见缘有身。名有身见。有身之见。依主释也。西国名萨迦耶见。此云坏身见。或名有身见。故论云。坏故名萨。聚谓迦耶。即是非常。和合蕴义(非常是坏义。和合是聚义)。迦耶即萨。名萨迦耶。即五取蕴(迦耶体也)。为遮常一想。故立此名。要此想为先。方执我故(解云。此上是经部释。为遮外道计于常想。立其萨名。遮计一想。立迦耶各。是则坏身之见。名坏身见也)。毗婆沙师。作如是释。有故名萨。身义如前。勿无所缘计我我所。故说此见缘于自身。缘萨迦耶。而起此见故。标此见名萨迦耶(已上论文。释有身之见也) 断常者。于我我所。执断常。名边执见。断常名边。执即是见。依边起执。边之执故。依主释也。边执即见。持业释也 拨无者。拨无因果。名为邪见。邪即是见。名为邪见。持业释也 劣谓胜者。于劣谓胜。名为见取。见谓身见。边见。邪见。执此三见。以为胜故。名为见取。见之取故。是依主释也。除三见外。执余有漏。以为胜者。亦名见取。理实应立见等取名。略去等言。但名见取 非因道妄谓者。非因谓因。非道谓道。名戒禁取。戒谓佛法中。五戒等也。禁谓外道。狗牛等禁也。执此禁戒以为因道。名戒禁取。戒禁之取。依主释也 论云。如大自在生主。或余非世间因(执我等。生世间也)。妄起因执。投水火等。种种邪行。非生天因。妄起因执(已上非因执因也) 受持戒禁。数相应智非解脱道妄起道执(外道计算数智。得涅槃也)。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则。略去等言。但名戒禁取(已上论文。等取执非戒禁余法也)。

  从此第二。别明戒禁取者。论云。若于非因。起是因见。此见何故。非见集断(解云。既迷因起。应见集断也)。颂曰。

  于大自在等  非因妄执因
  从常我倒生  故唯见苦断 

  释曰。执自在等生世间者。必先计度彼体是常。起常倒也。执为一我。起我倒也。执常我已。方起因执。故非因执。从常我生。常我二倒。唯见苦断。故彼非因执因。亦见苦断。以常我倒身边见摄迷粗果故。故见苦断 然戒禁取。总有二类。一非因执因。二非道计道 非因。执因。复有二类。一迷执我常法起。二迷宿作苦行等起(计狗等生天因)。此二迷苦果。故皆见苦断 非道执道。亦有二类。一执有漏戒等。为解脱道。此迷粗果故。亦唯见苦断。二执谤道邪见。及疑。为清净道。此戒禁取。违道谛强。见道谛断。

  从此第四。明四倒。论云。如前所说常我倒生。为但有斯二种颠倒(问也)。应知颠倒。总有四种。谓一于非常。执常颠倒。二于诸苦。执乐颠倒。三于不净。执净颠倒。四于非我。执我颠倒(答也)。如是四倒。其体云何。颂曰。

  四颠倒自体  谓从于三见
  唯倒推增故  想心随见力 

  释曰。初两句出体。第三句废立。第四句通经。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者。谓边见中。唯取常见。以为常倒。于见取中。取计乐净。为乐净倒。于身见中。唯取我见。以为我倒也。唯倒推增故者。此举三因。以立四倒。言三因者。一一向倒故。二推度性故。三妄增益故。谓戒禁取。非一向倒。执有漏道得净涅槃。虽非究竟断惑证灭。而能暂时离染证灭。缘少净故。非一向倒。断见邪见。非妄增益。无门转故。余贪嗔等。不能推度。非见性故。是故余惑。非颠倒体。想心随见力者。通经也。若唯见是倒。何故经言于非常。计常有想心见三倒。于苦不净非我。亦有想心见三倒。答理实应知。唯见是倒。想心随见。亦立倒名。与见相应。行相同故。此十二倒。依婆娑师。预流永断。见及相应。见所断故。分别部说。八唯见断。四通见修断。谓乐净中。各有想心。此四想心。预流未断。故引颂言。尊者庆喜(阿难)告彼尊者辨自在言(初果人也)由有想乱倒故。汝心焦热。远离彼想已。贪息心便净(据此颂。圣人由有想心倒也)。由此颂文。故经部说八想心倒学未全断。

  从此第五。明七九慢。就中分二。一正明七九慢。二明未断不起。且第一明七九慢者。论云。为唯见随眠有多差别。为余亦有。颂曰。

  慢七九从三  皆通见修断
  圣如杀缠等  有修断不行 

  释曰。初句正答。第二句明见修断。下两句明修道不行。且慢七者。一慢。二过慢。三慢过慢。四我慢。五增上慢。六卑慢。七邪慢 令心高举。总立慢名。行转不同。故分七种。于他劣谓已胜。于他等谓已等。虽然称境。以心高举。说名为慢。于他等谓已胜。于他胜谓已等。名为过慢。过前慢故。

  于他胜谓已胜。名慢过慢。慢他过故

  执我我所。令心高举。名为我慢。恃我起故 未得谓得。名增上慢 于多分胜。谓已少劣。名为卑慢 于无德中。谓已有德。名为邪慢。成就恶行。名为无德。恃恶高举名为邪慢也 慢九者。发智论说。慢类有九。一我胜慢类。二我等慢类。三我劣慢类。四有胜我慢类。五有等我慢类。六有劣我慢类。七无胜我慢类。八无等我慢类。九无劣我慢类。从三者。此九慢类。从前七慢中。三慢流出。其三慢者。谓慢。过慢卑慢也。初我胜慢类。从过慢出。第二我等慢类。从前慢出。第三我劣慢类。从卑慢出。第四有胜我慢类。亦从卑慢出。第五有等我慢类。从前慢出。第六有劣我慢类。从过慢出。第七无胜我慢类。从前慢出。第八无等我慢类。从过慢出。第九无劣我慢类。从卑慢出。问无劣我慢。高处是何。答谓自爱乐胜有情聚返顾已身。虽知极劣。而自尊重。得成无劣我慢也。皆通见修断者。七慢。九慢。皆见修断。缘见所断。起者。名见所断。缘事起者。名修所断。修所断慢。圣未断时。虽复成就。或有现行。或不现行。不现行者。我慢一也。所余六慢。圣可现行。前九慢类。圣亦不现行。故颂言有修断不行者。即九慢类。及我慢也。圣如杀缠等者。举例释也。如杀生缠。是修所断。圣虽未断。必不现行。杀缠既尔。慢类亦然。杀生缠者。谓嗔是也。等者。等取盗YIN诳缠无有爱全有爱一分。言无有者。谓三界非常。于此贪求名无有爱。一类众生。被苦所逼。作如是念。愿我死后。断坏无有。故于无有。而起爱也。有爱一分者。有诸异生。愿我当为蔼罗筏拏。大龙王等(蔼罗筏拏。水中龙象。从水为名帝释所乘也)于当有起爱。名为有爱。愿为龙象等。是有爱中。一分爱也。此一分爱。缘傍生故。圣不起也。杀等诸缠。缘事起故。皆修所断。

  从此第二。明未断不起。论云。何缘圣者。未断不起。颂曰。

  慢类等我慢  恶作中不善
  圣有而不起  见疑所增故 

  释曰。慢类等者。谓九慢类也。等取杀等诸缠。无有爱全。有爱一分也。此慢类等。及与我慢。并恶作中。不善恶作 圣有而不起者。此上慢等。圣有而不起也。见疑所增故者。释不起所由也。九慢我慢。我见所增。杀等诸缠。邪见所增。由起邪见。行杀等也。无有爱全。断见所增。有爱一分。常见所增。不善恶作。由疑所增。此见及疑。圣已永断故慢类等。圣不现行。论云。而由见疑背已折故(解云。慢类等已。见疑为背。圣断见疑。名背已折也)。

  从此大文第二。诸门分别。就中分八。一明遍行非遍行。二明漏无漏。三明二种随增。四明二性分别。五明根非根。六明惑能系。七明惑随增。八明次第起。且初第一明遍行非遍行者。论云。九十八随眠中。几是遍行几非遍行。颂曰。

  见苦集所断  诸见疑相应
  及不共无明  遍行自界地
  于中除二见  余九能上缘
  除得余随行  亦是遍行摄 

  释曰。见苦集所断者。遍行随眠。唯在苦集谛也。诸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者。苦下五见。集下二见。名为诸见。疑者。苦集下疑也。相应者。谓与见疑。相应无明也。不共者。谓苦集下。不共无明也。总有七见。二疑。二无明。名十一遍使也。遍行自界地者。谓此十一。力能遍行自界。自地。五部诸法。名为遍行。一遍缘五部。二遍随眠五部。三为因遍生五部。依此三义。立遍行名 于中除二见余九能上缘者。明九上缘惑也于十一中。除身边二见。余九随眠。能缘上界上地。名九上缘惑也。不执上界。为我我所故。身见不缘上也。边见必依身见起故。故边见不缘上也。缘上界者。于上二界。或各缘一。或二合缘。缘上地者。于上八地。或一一别缘。或二二合缘。乃至或八地。合缘除得余随行亦是遍行摄者。十一随眠。相应俱有。名为随行。此之随行。亦遍行摄。遍行因故 随眠上得。以与随眠非一果故。不名遍行。故除得也。

  从此第二。明漏无漏缘。论云。九十八随眠中。几有漏缘。几无漏缘。颂曰。

  见灭道所断  邪见疑相应
  及不共无明  六能缘无漏
  于中缘灭者  唯缘自地灭
  缘道六九地  由别治相因
  贪嗔慢二取  并非无漏缘
  应离境非怨  静净胜性故 

  释曰。初一行颂。总明第二行颂。别释第三行颂简法。见灭道所断者。谓见灭所断。取邪见疑无明三。见道所断。取邪见疑无明三。各三成六 颂言相应者。谓与见疑。相应无明也。及不共无明者。总名无明也。六能缘无漏者。此六烦恼。亲迷灭道。名无漏缘。除此六外。所余烦恼。皆有漏缘。义可准知。于中缘灭者。唯缘自地灭者。于六烦恼中。缘灭谛者。唯缘自地择灭。不缘他地择灭。以九地灭上下相望。非因果故。故缘自地。非他地也。谓欲界系。三种随眠。唯缘欲界诸行择灭。乃至有顶。三种随眠。唯缘有顶诸行择灭 缘道六九地者。六烦恼中。缘道谛者。通缘六地及九地道。论云。谓欲界系。三种随眠。唯缘六地。法智品道(六地。未至。中间。四本静虑。唯此六地。有法智品也)。若治欲界若能治余。皆彼所缘。以类同故(解云。未至地法智。能治欲界也。中间等五地。法智品能治余上界也。皆彼所缘者。此六地法智品。虽治不同。皆为欲界三惑所缘。以同是法智品类故。皆得缘之也)。缘九地者。色无色界。八地各有三种随眠。一一能缘九地类智品道(九地。谓未至等。更加三无色。除有顶也)。若治自地。若能治余皆彼所缘。以类同故(已上论文。解云。若治自地者。谓类智品。治当地也。治余地者。谓类智品。治余七地。此九地道。虽治不同。皆为八地。三惑所缘。以同是类智品故)。由别治相因者。释上缘道六九地也。一由别治。二由相因也。由相因者。由互相望为同类因。若缘法智。即缘六地者。以六地道。各互相望同类因故 若缘类智。即缘九地者。以九地道。各互相望。同类因故 由别治者。谓类智品。不治欲界。名别治也。虽法类智。亦互相因。而类智品。不治欲界。故类智品。非欲三所缘。论云。法智品。既能治色无色。彼应为八地。各三所缘(问也)。非此皆能治色无色。苦集法智品。非彼对治故(答也。解云。上界苦集。细欲界苦虫粗。缘粗不可断细故。缘欲界苦集。不能治上也。缘细以可断粗。故灭道法智。能治上也) 又论云。亦非全能治色无色。不能治彼见所断故(解云。以上界见惑。唯类忍断。若异生断。唯俗智断。唯有顶地。非异生断故。故灭道法智。不能全治也) 又论云。二初无故。非彼所缘(解云。答前问也。一四谛中。阙初苦集。二见修断中。阙初见断。故言二初无也。由此二无。故法智品。非彼八地。各三所缘) 又论云。即由此因。显遍行惑。有缘诸地苦集。无遮。境互为缘因。非能对治故(解云。即由此因者。由前缘灭。自地缘道。六九地因也。故显遍行中。九上缘惑。能缘上八地。苦集无遮也。境互为缘因者。简灭谛也。以九地苦集境。互为增上缘。互为能作因。由互为缘因故。缘诸地苦集无遮也 非能对治故者。简道谛也。为苦集境。非能对治故。或缘一地。或二合缘。乃至总缘八地。不同缘道谛。若缘一地时。即缘六地。或缘九地。故。言非能对治也)。贪嗔慢二取并非无漏缘者。灭谛下贪。嗔。慢。见取。及道谛下。贪。嗔。慢见取。戒禁取。此等烦恼不缘灭道。名非无漏缘。应离者。明贪不缘灭道。以贪随眠应舍离故。若爱灭道。是善法欲。非是贪也 境非怨者明嗔不缘灭道。以嗔缘怨境。灭道非怨故。非嗔境也。静者。明灭道非慢境也。慢缘粗动。灭道寂静故。非慢境也。净者。明灭道谛。非戒禁取境也。非净执净。是戒禁取。灭道真净。故非戒禁取境也。胜性者。明灭道非见取境也。灭道真胜。执以为胜非见取也。是故贪等。不缘无漏。

  从此第三。明二随增。论云。九十八随眠中。几由所缘。故随增。几由相应。故随增。颂曰。

  未断遍随眠  于自地一切
  非遍于自部  所缘故随增
  非无漏上缘  无摄有违故
  随于相应法  相应故随增 

  释曰。初一行颂。明所缘随增。次两句。简法。后两句。明相应随增。未断遍随眠于自地一切者。烦恼随增。要须未断。故初颂首。标未断言。通后位也。遍随眠于自地一切者。五部也。遍行随眠。谓于自地五部诸法。所缘随增。遍缘五部。以为所缘。能缘烦恼。于所缘境。随住增长。故名随增。非遍于自部者。非遍行随眠。唯缘自部。故于自部。所缘随增。所缘故。随增者。属上两句也。非无漏上缘者。六无漏缘惑及九上缘惑。无所缘随增。故言非也。无摄有违故者。释上无随增义。无漏上境。无身见爱摄为已有。名无摄有。以无摄有故。无所缘随增。如衣润湿埃尘随住。衣喻法也。润喻爱也。埃尘随住。喻惑随增也。违故者。又无漏法。及上地境。与惑相违。虽被惑缘。以相违故。无随增也。如于炎石。足不随住。炎石喻无漏上境也。不随住者。喻不随增也。随于相应法相应故随增者。随谓随何烦恼。谓遍行。非遍行。漏。无漏缘。自界缘。他界缘。此等诸惑。于所相应受想等法。由相应故。于彼随增。

  从此第四。二性分别。论云。九十八随眠中。几不善。几无记。颂曰。

  上二界随眠  及欲身边见
  彼俱痴无记  此余皆不善 

  释曰。上二界随眠者。色无色界。一切随眠也。及欲身边见者。欲界中。身边见也。彼俱痴者。彼欲界身边见。相应无明也。无记者。此上烦恼。唯是有覆无记性也。谓不善性。有苦异熟。苦异熟果。上二界无。故彼随眠唯无记性。欲身边见。迷自事故。非欲损害他有情故。唯无记性。依经部宗。身见有二。一者俱生。唯以无记性。二者分别。是不善性。与身俱起。名曰俱生。因邪思起。名为分别。此余皆不善者。此身边外余欲界系。一切随眠。唯不善性。

  从此第五。明根非根。就中分二。一明不善根。二明无记根。且初第一。明不善根者。论云。于上所说。不善惑中。几是不善根。几非不善根。颂曰。

  不善根欲界  贪嗔不善痴 

  释曰。唯欲界系。一切贪嗔。及不善痴。简身边见相应痴也。名不善根。有三义。一唯不善。二是烦恼。简随烦恼也。三与一切不善为根。由具三义。名不善根。所余烦恼。非不善根。义准可知。

  从此第二。明无记根。就中分二。一明无记根。二因便明四记。且初明无记根者。论云。于上所说无记惑中。几是无记根。几非无记根。颂曰。

  无记根有三  无记爱痴慧
  非余二高故  外方立四种
  中爱见慢痴  三定皆痴故 

  释曰。前三句。萨婆多说。后三句。经部师说。无记根有三者。标也。毗婆娑师说。不善根既三。无记根亦三也。无记爱痴慧者。列数也。一无记爱。上界贪也。二无记痴。谓上界痴。及欲界身边见。相应痴也。三无记慧。此通有覆及与无覆。言有覆者。上界染慧。及欲界身边见慧也。言无覆者。异熟生等。四无记也。非余二高故者。简法也。非余者。上界疑慢也。此非无记根。谓疑于二趣。转性摇动故。不应立根 慢于所缘。高举相转。异根法故。夫根法下转也。慢既高举。故不立根 外方立四种者。外国诸师。立无记根有四种也。中爱见慢痴者。列四名也。中谓无记。善恶中故。一无记爱上界贪也。二无记见。上界见。及欲身边见也。三无记慢。上界慢也。四无记痴。谓上界痴。及欲身边见。相应痴也。三定皆痴故者。释立四无记所以也。三定者。爱见慢三。依定而转。愚夫修定。不过此三。谓爱上定。及见上定。慢上定也。皆痴者。此三皆依无明力转。有斯胜用。故立此四。为无记根。

  从此第二。明四记事。颂曰

  应一向分别  反诘舍置记
  如死生殊胜  我蕴一异等 

  释曰。上两句标。下两句指事释之。且问记有四。一应一向记。二应分别记。三应反诘记。四应舍置记(记者答也) 如问死者。一切有情。皆当死不。应一向记。一切有情。皆定当死 如问生者。一切有情。皆当生不。应分别记。有烦恼者。受生无烦恼者。不生 如问殊胜。应反诘记。有作是问。人为胜劣。应反诘言。为何所方。若言方天。应记人劣。若言方下(恶趣)应记人胜 如问我蕴一异者。应舍置记。若作是问。我与五蕴为一为异。应舍置记。此不应问。若有我体。何问一异。本无我体。一异不成。如问石女生儿。为白为黑。应舍置记。谓石女本自无儿。何得论其黑白 此上依毗婆沙师说。颂言等者。等取发智本论。及契经说。发智如论说。今且叙经。云何有问。应一向记。谓问诸行者。无常耶。此问名为应一向记 云何有问。应分别记。谓若有问诸有故思。造作业已。为受何果。此问名为应分别记。造善受人天。造恶受恶趣 云何有问应反诘记。谓若有问士夫想。与我为一为异(此问假我)应反诘言。汝依何我。作如是问。若言依粗我(色蕴上我)。应记与想异(想色不同。故言异也)。此问名为应反诘记 云何有问。但应舍置记。谓若有问世为常(一问)无常(二问)亦常亦无常(三问)非常非无常(四问)世为有边(五问)无边(六问)亦有边亦无边(七问)非有边非无边(八问)如来死后为有(九问)非有(十问)亦有亦非有(十一问)非有非非有(十二问)为命者即身(十三问)为命者异身(十四问)。此问名为但应舍置(已上论文) 解云。此经问世。及问如来兼命者。皆是我之异名。此有十四问。皆不可记。名十四不可记事。以我体既无故。皆应舍置答也。

下载WORD文件  )

电脑上扫描,微信中长按二维码,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



手机学佛网

Shou Ji Xue Fo Wang

http://www.sjxfw.net